图片
俗话说 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”,脚作为人体站立行走的 “根基”,承担着支撑全身、维持平衡的重任。
但现实中,扁平足、踇指外翻等脚部问题频发,而这些异常会沿下肢力线传导,引发髋、膝、腰部等部位的代偿性劳损,影响健康。
图片
今天这篇文章主要聊一聊足弓塌陷、扁平足的问题。
一、相关解剖
1.足弓骨骼:
内侧纵弓:由跟骨、距骨、舟骨、内侧楔骨和第 1 跖骨组成,正常呈穹窿状,扁平足时此弓塌陷。
外侧纵弓:由跟骨、骰骨和第 5 跖骨组成,支撑足外侧。
横弓:由楔骨和跖骨基底组成,维持前足宽度。
图片
2.关节
距下关节:距骨与跟骨连接,扁平足时关节松弛,易外翻。
跗横关节(跟骰关节、距舟关节):活动度增大,足弓稳定性下降。
3.韧带
弹簧韧带(跟舟韧带):连接跟骨与舟骨,松弛后无法支撑舟骨,导致内侧纵弓塌陷。
足底筋膜:从跟骨延伸至跖骨,过度拉伸后弹性减弱,足弓支撑力下降。
图片
4.肌肉
胫骨后肌:维持足弓的关键肌肉,力量薄弱时无法上提足弓。
腓骨长肌:与胫骨后肌拮抗,可能过度紧张或失衡。
足底内在肌(如趾短屈肌):萎缩后足弓支撑力进一步降低。
二、什么是扁平足
扁平足,又称平足症,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结构异常,主要特征是足弓低平或完全消失,导致脚底在站立、行走或运动时直接或几乎直接接触地面。
正常情况下,人的脚底有一个自然的弓形结构(足弓),它由骨骼、韧带和肌肉共同构成,起到缓冲震动、支撑身体重量、适应地面起伏的作用。而扁平足患者的足弓发育不全或后天受损,使得这一功能减弱或丧失。
图片
扁平足与足弓塌陷的关系
足弓塌陷是扁平足的核心特征。正常足弓分为内侧纵弓、外侧纵弓和横弓,其中内侧纵弓塌陷最为常见,也是判断扁平足的主要依据。
足弓塌陷的本质:足弓的支撑结构(如跖腱膜、胫后肌腱)松弛或功能异常,导致足弓高度降低,足底异常受力。
两者的关联:并非所有足弓塌陷都表现为症状明显的扁平足。部分人可能存在 “无症状性扁平足”(即足弓低平但无不适),而当足弓塌陷伴随疼痛或功能障碍时,才称为平足症(病理性扁平足)。
三、扁平足的分类
根据成因和症状,扁平足可分为:
1. 先天性扁平足
由遗传因素或先天发育异常引起,如足弓结构发育不全、韧带松弛等。
部分婴儿出生时足弓不明显(生理性扁平足),随着生长发育可能逐渐形成正常足弓,但少数会持续为扁平足。
2. 后天性扁平足
成因:
长期劳损(如长时间站立、肥胖、过度运动导致韧带或肌腱劳损);
外伤(如骨折、韧带撕裂);
疾病(如类风湿性关节炎、神经肌肉疾病);
年龄增长(中老年人群因韧带松弛可能出现足弓塌陷)。
特点:成年后逐渐出现,可能伴随疼痛或功能障碍。
3. 柔韧性扁平足 vs. 僵硬性扁平足
柔韧性扁平足(又称可复性扁平足):站立时足弓消失,但抬起脚或非负重状态下足弓可恢复正常,通常无症状或症状较轻。
图片
僵硬性扁平足(又称固定性扁平足):无论是否负重,足弓均无法恢复,常伴关节活动受限和疼痛。
四、扁平足的危害
1.改变人的行走姿势,如前足外展或后足内翻,鞋跟外侧与鞋底内侧容易磨损,足跟也易受伤。
2.长期站立、行走或跑跳时,由于没有良好的静态和动态支撑,且足弓缓冲功能消失,上部身体器官或结构无法免于震荡,容易出现疲劳和疼痛。
3.对轻度扁平足的忽视会导致病情加重。
4.重度扁平足会引发其他并发症,如足底筋膜炎、跟腱炎、膝外翻、脊柱侧弯等。
五、扁平足的简单自测
方法:地上铺两张白纸,将双足打湿,然后分别站立在两张白纸上,抬起后查看被打湿的面积。
有一个弓形或者一个缺损的形状出现,提示足弓正常;如果整个白纸上都是脚印,特别是内侧脚弓都贴上了白纸上,提示足弓可能塌陷。
图片
六、怎么判断扁平足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
方法:将脚踩于地面,让朋友拉住我们的大踇趾往上抬,观察足弓是否能同时抬高。
如果足弓能抬起来,说明足弓仍有一定的弹性,只是由于足弓的力学结构塌陷、或力线问题而导致的足弓塌陷,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康复来改善。
图片
但如果抬起来时,整个足底没有任何变化,说明足底的肌群和筋膜可能已经松弛,这种情况下,我们需要通过矫正鞋垫来改善扁平足的问题。
图片
七、如何缓解扁平足引起的疼痛
1.穿合适的鞋:选带足弓支撑的运动鞋或宽头鞋,避免高跟鞋、软底鞋。
2.用矫形鞋垫:成品或定制鞋垫支撑足弓,分散压力(从短时间开始适应)。
3.做足部训练:每天练脚趾抓毛巾、提踵(侧脚站立踮脚)、拉伸小腿和足底筋膜。
4.控制体重:减轻足部负担,避免过度肥胖。
5.避免久站久走:适时活动脚部,抬高下肢促进循环。
6.应急止痛:急性疼痛可冷敷,慢性期热敷或涂扶他林软膏。
7.严重时就医:若疼痛持续或出现畸形,需考虑物理治疗或手术。
八、锻炼扁平足的六个动作
1.足底放松
图片
来源:健康浙江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